论文已发表
提 交 论 文
注册即可获取Ebpay生命的最新动态
注 册
IF 收录期刊
经历童年创伤的青少年抑郁、焦虑、压力共病症状特征——一项基于网络分析的研究
Authors Zou X , Tang Q, Wang S , Huang Y, Gui J, Tao Y , Jiang Y
Received 23 August 2024
Accepted for publication 21 February 2025
Published 19 March 2025 Volume 2025:18 Pages 673—688
DOI http://doi.org/10.2147/PRBM.S492807
Checked for plagiarism Yes
Review by Single anonymous peer review
Peer reviewer comments 3
Editor who approved publication: Dr Igor Elman
摘要
背景: 童年创伤可能对个体产生长期影响,并导致包括抑郁和焦虑在内的心理障碍。在经历创伤的青少年群体中,抑郁、焦虑和压力通常共同出现。然而,以往研究尚未清楚揭示抑郁、焦虑和压力三者共病的演变过程。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在经历童年创伤的青少年群体中抑郁、焦虑和压力的症状特征及其变化模式。
方法: 本研究招募了来自中国的1548名大学生(女性782名,占50.98%;平均年龄为19.59岁,标准差为1.14),他们完成了《童年创伤问卷》和《抑郁、焦虑和压力量表》。基于童年创伤问卷的临界值,共有942名学生(女性516名,占54.78%;平均年龄为19.57岁,标准差为1.16)符合研究入选标准。研究采用症状网络分析和基于贝叶斯推断的有向无循环网络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与女性相比,男性经历了显著更多的身体虐待、身体忽视、情感忽视和性虐待。然而,在具体症状上,女性在“担忧”、“烦躁”、“惊恐”和“害怕”上的评分显著高于男性。此外,男女两性之间在症状网络结构和整体强度上未发现显著差异。在所有参与者中,“沮丧”和“烦躁”是症状网络中关联性最强的症状,也是症状网络中的桥连症状,并且在有向无循环网络中同样属于重要的触发症状。此外,“惊恐”也是有向无环图网络中最突出的症状之一。
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顺利获得干预措施帮助青少年开展更具适应性的压力应对策略,并促进情绪调节能力的提升,可能有助于缓解抑郁、焦虑和压力的共病现象。